创业聚焦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如何推向纵深?
作者: 创业指导教师 发布时间:2017-12-15 00:00:00 浏览数:0

       近日,厦门大学发布了将于明年9月举办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公告,作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奥运会,这也让一些大学生创业者开始了新一轮的摩拳擦掌。自从2014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3年多时间过去,高校的创新创业产生了哪些新动向?引领了哪些新变化?又产生了哪些新问题?

       记者走入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2银1铜的广西师范大学,对创业大学生和创业指导老师进行走访。通过大赛,我们看到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创新成果,看到了桂林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勃发的生命力。

创新创业热潮滚滚,榜样勇立潮头

       11月上旬,舞蹈圈创始人、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俞家模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为北大学生现场讲课,他通过自己搭建的舞蹈圈海内外顶级舞者IP&舞蹈内容分发平台与全国200多所高校同步直播互动,并已完成天使首轮3000万元的估值融资。

从兴趣爱好到创业落地,俞家模成为广西高校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创业领域成功获得天使投资的第一人,是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创新创业的学生中,走得最远的人之一。

       今年9月,作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大阅兵”——— 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互联网+”大赛)中,俞家模和校友肖月的万卓轻餐饮创业孵化平台(以下简称万卓),分别以广西唯一保银争金的项目优势和银奖复活赛就业创业组第一名的成绩,双双荣膺银奖。该校职师学院的消防卫士智能工装整体解决方案获得铜奖,不仅是广西师范大学收获的史上最好成绩,这也是今年广西高校在互联网+”大赛上获得奖项级别最高、数量最多的一次,而且是首次获得银奖。这一消息让广大高校大学生创业者十分振奋。

锲而不舍勇于弄潮的不止俞家模、肖月,不少高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浪潮中前赴后继。

       一组数据直观地反映出了近3年的变化:全国互联网+”大赛作为最高规格的大学生创业赛事,其中诞生了OFO”小黄车等一系列已经迅速落地并颠覆市场的新项目新业态,而且在3年时间里,参赛项目增加了近10倍,舞蹈圈和万卓项目的指导老师、广西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蒙志明告诉记者,今年的比赛吸引了150万大学生37万个项目参与其中,43个金奖名额堪称万里挑一。而前两届参与人数分别为20万、55万,参赛项目数量分别为3.6万、12万。

       现如今,由国家级比赛引领,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此起彼伏。

       广西师范大学帅圳兴的创业项目《趣弹音乐》,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广西创业大赛中,获得高校组二等奖和最具投资潜力奖。他前段时间还在南宁面见投资人,因为发展理念不同,没有达成意向。这样的经历对他们团队来说,已经能够从容应对了。

        “现在国家非常重视鼓励我们大学生双创,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都很大。帅圳兴去年从师大音乐学院毕业,他也没有想到,2014年开始从做社团开始,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能将爱好当作一个创业项目进行落地,从最初4个人组建尤克里里社团到如今成立公司,已经拥有了18个全职员工,一些兼职大学生每月能有4000多元的收入。他们打造了该种乐器线上线下的教学、销售体系。

       韦福瑞2015年毕业于桂林理工大学,2014年注册成立瑞斯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入驻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先后创立瑞斯卡品牌形象策划中心、鸬鹚动漫鸬鹚时光体验店、百应团2.0彩虹旅行等创业项目,自有品牌2个,知识产权专利1项。他先后参加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溢达杯创意大赛,获得各类奖项10余项。韦福瑞也感受到了在创新创业热潮中,风投市场对创业团队越来越挑剔,他说投资人非常关注项目是否被大趋势赋能、是否具有商业模式的独特性、是否有行业壁垒、团队成员的契合度和互补能力等各方面。韦福瑞说,创新创业热潮滚滚,但波涛汹涌。

不断形成共识的创新创业教育

       现如今,大学生创新创业也是高校评估考核很重要的一项指标,一些学校出台很多鼓励政策,不断加大投入,给予场地人员经费配套保障,建设创业园、孵化基地,地方也非常支持。但另一方面,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始终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认为大学生应该好好读书,不要瞎折腾

        “尽管各有说法,但我们在实践中,赢得了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更大的宽容度。蒙志明见证了俞家模、帅圳兴等创业项目的从无到有,并给予长时间的关注指导,他说: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面向所有学生,创业虽是少数,但项目不断传承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会慢慢显现出来。在走访中,老师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首创精神,而不局限于创办企业,更多在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上。这是创业指导老师们的共识。

       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教师罗宁指导的消防卫士智能工装整体解决方案获得全国互联网+”大赛铜奖。罗宁介绍说,这是一个以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件为启示,开发的有关智能消防工装的项目。这个项目总共有3项发明专利,以此为支撑,设计制作了一个全新的消防头盔,头盔内集成了很多传感器,可以监测环境周边温度、可燃气体浓度等等,通过预警保证消防人员安全。

        “如今,头盔的样品已经完成修改,计划重新开模。团队成员张宇华介绍说,从最初拿着摩托车头盔开始试验,到买回消防专业头盔、研究安全标准生产再到销售,整个团队将创业项目的上下游全部打通,并经过各类比赛,不断形成项目的商业逻辑,大家得到了全面的历练。

        “近几年,国家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方向不断发生变化,最早比较重视创意,现在主导项目真正实现落地,让学生将想法变成一个个能够产生效益的创业项目。苏毓敏是广西师大经管学院的教师,从事创新创业辅导近10年时间,曾指导学生推动垃圾转化为煤的生产线、浪能发电等项目。她说:无论是互联网+’还是创青春比赛,都把创业组单列出来,并且注重引导科技成果转化类的创业项目。国家鼓励学生参与专利研发,即使项目不能真正落地,但也要拿出真正的市场调研。苏毓敏认为,近几年的这个新变化,着实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万卓2017年销售额度预计达到1亿元、帮助超过10万轻餐饮创业者成功创业,每月可获精准客户数量10000家……”这是万卓创始人肖月在全国互联网+”大赛中向评委所呈现的数据。能做到这一步,肖月并非一蹴而就,2008年本科毕业后,肖月第一次创办商贸公司,紧扣现磨豆浆产业链的生产、销售各环节进行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还自主研发了现磨豆浆机自有品牌,开创了餐饮加盟机构自创现磨豆浆机品牌的先河。2012年硕士毕业后,肖月再次进行创业,打造了一个集电商供应链、新媒体、线上线下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公司。老师们尤为津津乐道的是,当时在读硕士研究生的肖月曾与团队携垃圾生产线项目参加挑战杯创意组比赛,期间各专业同学组成团队,调研、讨论、写创业计划书、仿真公司产品经营,这些都让肖月重新蓄力。

       “我们应该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创新创业教育,学校里的仿真训练对个人综合素质提升、今后职业生涯发展非常关键。肖月的此一观念,已成为高校里创新创业教育的共识。

        “创新思维培养是长期过程。蒙志明说,俞家模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是因为其不为人知的持续付出给他多了几块垫脚石,让他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俞家模携带参加各类比赛的创业项目就有几十个,接触的投资人上百,路演也有上百次,而这些历程不断修正他的创业思路和做法。

       不仅如此,老师们表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判断眼光可能需要放得更加长远。麦可思研究院联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近5年来,中国大学生毕业即创业比例从2011届的1.6%上升到2017届的3.0%;以2017年795万应届毕业生的总量计算,年创业大学生的数量超过20万人。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应会呈几何级放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如何推向纵深?

       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些行业人士认为,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可分为4个阶段,1999年~2014年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启蒙期,高校学生的勤工俭学演变为创业,部分高校开设了创新班和培养创业精神的通识课,这个阶段叫做1.0启蒙期;2014年6月~2016年6月,从国务院下发36号文开始,教育部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出台大量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正式来临,这个阶段叫做2.0政策期;2017年初,是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认识的回归期———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绝不是为了培养几个企业家,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育人的共识不断扩大,这个阶段叫做3.0育人期,而随着国家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确立,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中国强大的必由之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十三五期间高校的重要任务,创新创业教育步入4.0育才期。那么,方兴未艾的创新创业教育如何推向纵深?需要打破哪些瓶颈?

       大赛作为双创的一个导向,从中能够看到掌握技术核心对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作用。针对当前广西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基本类型偏向文化创意、销售类比较多的现状,老师们建议,一方面,要直面差距——— 相比江浙等地方的创新创业教育,广西的整体水平还是相对落后;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找到比较优势”——— 要依托自己本身的专业,不盲目进入完全陌生的领域,此外还要掌握核心竞争力

       罗宁认为,第三届互联网+”大赛的获奖项目中,43个金奖中只有两三个是文化创意类的,文创项目容易模仿,生存空间十分有限,除非迅速占领市场,否则竞争很残酷。罗宁说,科技转化项目就不同,拥有越牛的专利技术,3—5年之内,别人就越模仿不了,继续投入研发,比较容易保持领先优势,大学就是科技转化类项目的富矿,大量专利躺在校园里,需要大家创新思维使它们完成商业化。而促成科技转化类项目的落地,一方面需要创业者的创新思维,创新创业教育也需要社会力量给予场地资金人员方面的大力支持。

       蒙志明介绍说,现如今,各校都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里,建成大学生创业园和创客中心,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和条件保障。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还专门成立了独立的创新创业学院,今年开始在2016级本科生中全面开设《创新创业基础》必修课,并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15门创新创业类通识选修课。

       此外,近年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桂林旅游学院等高校也不断推动协同育人创新创业资源整合、平台搭建、课程改革一系列工作,实现创业主体、创业环境和创业资金三要素不断优化提升。

        “如今高校的双创教育正在进入良性轨道。蒙志明说,以他所在的师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为例,近两年共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业项目346项,自治区级大学生创业项目800项,申请发明专利11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9项。

        “但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边界还没有明确,也没有沉淀下标准的课程体系以及学校、老师、学生参与的机制,政策的研究、人才培养机制等还要不断完善。蒙志明说,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等地一些高校,探索步伐非常大,我们还要进一步打开视野,从学校到师生,都应该放开手脚去尝试。

(来源:桂林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网络,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仅作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